《岛上学校》连载之九 “每当钟声响起,我心飞翔”
The School on the Island
岛上学校
李海林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所学校的成长史,
也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连载第九辑
接上文......
空间感是摆出来的
对于学校来说,摆设比建筑更重要。
学校建筑重在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来自于建筑的教育功能暗示。建筑本身的空间设计当然很重要,有的时候甚至不可或缺,但是,在建筑空间已然成型的时候,摆设就成为最重要的选择了。一个普通的校园,有了一些特殊的摆设,可能,学校里那特有的空间感就出来了。
1.学校墙上挂什么
在学校的建筑物上,把学校的一些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以文字或其他形式,彰显、宣示出来,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在一些学校,好像内容越来越多,字体越来越大。我看到的最厉害的,是所有建筑物墙上,基本被各种标语、口号覆盖,道路上也挂满横幅,路灯上也挂上了各种小一号的标语。尤其是主体建筑上,一定有一两句最大、最响亮的话,宣示着学校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我曾去过一所名校,走进大门后,路面上也用一米见方的大字,是那种很响亮的口号,一路铺向学校的深处。来宾们从路上走过去的时候,很自觉地分列两边,不忍心从字上直接踏过去。倒是本校的学生和员工,很自然很大方地直接在大字上走着。
我知道,这是学校在营造文化氛围。这种方式最直接,最有冲击力,应该是有效果的。简单地说这种方式不好似乎也不合适。但就我个人风格而言,我肯定不喜欢,我喜欢更为内蕴一点的风格。就NEBS而言,如果在这样英伦风格的建筑物上,悬挂上这种直接、凌厉的标语口号,我也觉得会很难相融。从2016年9月学校落成开始,有许多领导、朋友、同行到学校来看过以后,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最后都会给我提一个意见,说我的墙上文化不怎么样,建议我把那些在口头上说了无数遍的办学理念之类,都“上墙”。
实际上,我已经无数次策划“上墙”这件事。但当我把这些东西在脑子里想像着过一遍的时候,每次都下不了这个决心,我内心深处有一个东西一直在质问我:学校办学理念非要上墙不可?
什么叫“上墙”?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我的办学理念直接宣示出来。它的好处,是让师生每一天都接触这些理念。“知晓”学校的理念是“理解”学校理念的第一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但“知晓”非要用“上墙”这种方式不可吗?有没有别的方式?而且,比知晓更重要的是理解。“上墙”可以帮助师生“知晓”,但对师生“理解”有没有帮助,我还真表示怀疑。因为“理解”是让理念深入师生的内心。这种宣示于墙上、以标语口号威势于师生,即使最后真的被师生所知晓,我觉得价值也大打折扣。以威势把理念压入师生内心,我不想这样干!别以这样“硬是没有商量”的态势呈现给我任何东西;哪怕这是好东西,也别这样给我压迫感好吗?让我放开自己的心门,然后让你这些伟大的思想,自然而然进入我的内心好吗?也许我在理论上不好解释,但当我走进一所学校,感受着这种扑面而来的宣示感,我的感觉并不好,有的时候会反感。我觉得,学生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不想让学生对我的学校有畏惧感,我也不想让我的老师有一种“这里有权威,我们要服从”的这种感觉。
这种声音越来越强烈,所以我最终没有选择“上墙”。现在大家来到我们的校园,在学校的建筑物外墙上,除了楼号门牌,别无其他。当然在学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通知,或需要提醒来访者的,我都用那种立式的可移动的告示牌,反正不“上墙”。所以曾有同行来学校走了一圈,然后说,你这个学校给人好安静的感觉。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把这些东西“上墙”。
我的总的想法是,学校建筑外墙,就让它作为建筑自己诉说自己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没有必要去破坏掉音乐本身的节奏。
当然,学校建筑有外墙,也有内墙。学校外墙什么都不挂,那室内的墙壁呢?我曾考察过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的学校,深深被他们的走廊上、教室里、会议室墙上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饰物所打动,我还写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那我自己的学校,可以往上挂什么呢?实话说,犹豫了好久。最后的决定是:没必要统一规定,交给老师们、孩子们,他们愿意往上挂什么就挂什么,愿意怎么挂就怎么挂。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师们、同学们大部分都是挂孩子们自己的作品。这就对了!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不断地有新作品出来,所以墙上的东西经常变。于是后勤部门在所有教室、实验室、宿舍、走廊上都钉上大块的软木板,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在一些公共场合,室内的墙上一遍空白肯定不好看,那挂什么呢?挂照片。我们告诉孩子们,可以把自己与爸爸妈妈的合照挂上去。我们鼓励老师把自己的绝美照片交上来,我们集中挂到学生要经过的地方,学生们争着来“瞻仰”老师们的美照,找给自己上课的老师,看到老师们的另一面,兴奋得很。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一张学生照片”活动,都是老师自己在平时抢拍的,我们统一制作出来,挂在学校会议室、接待室的墙上。把照片简单地往墙上一贴,显得不郑重,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木质的镜框框上,郑重其事地用钉子挂在墙上。我发现,来学校参观的领导、同行、家长,每次都很认真地看上半天,有的时候还要找我或其他老师询问这照片背后的故事。哦,这个墙上文化真正起到了作用,它传达了具体的信息。
最近,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说他到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后,就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想说,我在NEBS,就想办一所安静的学校。教育,中国的教育,现在最需要,不是喧嚣,而是安静。让我的学校的老师安安静静教点书吧,让我的学生安安静静读点书吧。我这个校长,也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思考、实践和写作。虽然我也知道,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我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做得到绝对的安静的,但至少我们自己不要制造喧哗。中国教育,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是这样,我自己打算先从墙上文化做起。
2.每当钟声响起,我心飞翔
我一直觉得,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口大钟,钟声响起,校园就安静了,孩子们的心也就安静了。所以,虽然学校已经装配了电子化的报时系统,又精准又不费人力,但我还是在学校操场的顶头,设计了一个钟楼。有一天,与一位学生家长长聊,他很赞成我的这个想法,当场表态,要捐赠一口大钟。2015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一口巨大的喇叭型钟运进了校园,几位工人师傅用人力,把钟抬上钟楼,高高地悬挂于钟楼上。学校有一位老师,兴冲冲爬上钟楼,揽起长长的钟绳,用力地拉了起来。于是,悠远而响亮的钟声,回荡在校园里。
经过艰辛的努力,2015年秋季在校学生还是超过50人,分在4个班里面,最少的班是一年级班,只有9个孩子。2016年秋季我们能招到多少名学生呢?不知道。我作为校长,一直在对老师们说,我们现在就是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挺过了现在,就有美好的未来。但在我的内心,其实是比任何人都更迷茫的。客观地说,这一年,是我30多年教育职业生涯中心境最低沉的一段时期。
工人师傅们把钟装好后就撤走了。当钟声响起的时候,操场上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了。钟声还有余响,我在大操场上走了好几圈。下午的风一直在吹着我的脸。我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我在心里祈祷,上帝要体谅我们这么用心地为孩子们打造这个美丽的校园,明年秋天,也许这个校园里,就满是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如果那样,我们这一番苦心,这一番努力,就都是值得的。那一天,我的脑子里克制不住地想像着这个操场上满是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想像着有许多孩子在这里生活的场景。甚至,都想像到他们如何从这里毕业了,离开学校了,然后又如何回忆在这里的一切,他们会怎么样想念着母校,想念着老师们,想念着他们的校长。
没有人知道我在2015年秋天的那个下午内心的激荡,如果那天有人看到我,也只是看到我一个人在操场上一会儿走着,一会儿停下,他也不会看到我内心的波澜。本来跟摄影师约好了,今天天气好,请他来给我照几张在学校的照片,好用在招生宣传广告上。那天下午他从操场那头大声地叫我的名字,才把我从那种心境中唤醒。事后我看那天的照片,不知为什么很不满意。不是别的,而是我的眼神。那种迷茫的神情,真的想掩饰都掩饰不了,从眼角和眉头透漏出来。
晚上,我打开电脑,写下这一段:
钟声轻轻敲响,风吹过我的脸庞,安静的操场上,多少笑声在回荡。我站在学校中央,感受擦身的时光。长江在这里入海,我们在这里成长。I am growing stronger every day and night.我是多么珍惜,每一天的风景。I am growing stronger every day and night。有信,有望,有爱,还有透明的翅膀。我心飞翔。
这是我替孩子们写的,替未来要到我们学校来读书的孩子们写的,也是为孩子们在未来想念母校的时候写的。当我写下“我心飞翔”这四个字的时候,我竟然十分激动。那一刻,我甚至分不清我是自己在激动,还是替将来要来到我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激动。
这是我为校歌写的歌词。当天晚上,我把这首歌词在学校微信群里发出来,想听听大家的反应。平时我有什么新作出来,在学校微信群里一发,总是有人点赞的。这一次没有。有一天,我把这歌词读念给我孩子听,他念三年级了,经常自夸说自己对文字的东西品位很高的,我想想听听他的意见。他的回答是:一般。太平常了。
歌词也许是太平常了,但那天下午,我所处的那种心境留给我的感觉却怎么样也挥斥不去。我知道,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也许是不适合做校歌歌词的。我把它封存在我的电脑里,在后来大半年的时间里,没有再打开看过。
2016年8月,新的一年的招生工作基本完成,报考我们学校的学生总数,超过500人。我们从报名者中,录取了390余人。我们完成了预定的招生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批坚定的“粉丝”。这些可爱的爸爸妈妈们,他们理解了我们这一批人,理解了这所学校的理念和决心。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所新学校,未来将会有许多困难,但他们愿意陪伴着我们这批人一起行走。他们相信我们的心是真诚的,他们相信我们会真诚地对待他们的宝贝孩子,他们更相信我们有能力把最美好的一切赋予给孩子们。
新的学期来临了。这是NEBS真正的起始年。我在想,新学期里,我为孩子们献上什么上的礼物,最能让他们终生不忘。
我想到了校歌。我应该让这批孩子走进校园的第一天就能听到他们自己学校的校歌。
我再一次打开这个文档,在心里默默念起自己大半年前写下的文字。那种激动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几乎是突然的,我一下子就沉浸在当初的那种心境。我几乎是立刻做了决定:我也算这所学校的创始校长,就让这所学校的校歌带着校长个人的色彩,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我通过朋友,请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知名作曲家田汨先生为我的歌词谱曲。我知道田汨,我听过他写的歌,我在我原来所在的学校-上海洋泾中学时曾与他合作过。他为我们学校男声合唱团谱写的歌曲,曾陪伴那些孩子走出国门,连续几届获得世界合唱大赛的金奖,争得享誉世界合唱界的荣誉。但我与他从未有过直接的交往,作为一位青年作曲家,他能体味到我那天的心境,那种充满希望,又深深隐藏着某种担心、甚至孤单的内心吗?能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把我的那种向往和憧憬传达给我的老师们、学生们,以及未来的人们吗?
几天后我就收到了田汨发过来的乐曲小样。我戴上耳机,点开文件,前奏出来了,是琴键上发出来的音,轻快的,同时流出一段弦乐,竟然有一点深沉的意味。片刻的停顿,琴键在低音区清晰地敲出音粒,待旋律渐渐流畅起来后,深深从背景音中再一次传出小提琴弦丝上奏出来的清亮的和弦。一位男生的声音,即刻响起:钟声轻轻敲响……我一下子接受了。这就是那天下午不停地在内心响起的旋律!我想表达的都在这里了。
几天后,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我亲自登上钟楼,敲响钟声。在钟声的余响中,我和全体师生一起聆听了NEBS校歌,《我心飞翔》。I am here, witnessing the Yangtze River flowing into the vast East China sea where my heart is flying。
我将NEBS校歌的诞生记在这里,供今后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同学们来理解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他们的内心经历,他们的盼望,他们的祈求,他们曾经历过的内心激荡,来探究这所学校历史深处的一段心曲,来理解这所学校文化DNA的来源和内涵。每当钟声响起,我心飞翔。
3.“三角木地板”
学校已于2016年7月正式全面落成。一年来,慕名来参观的专家、同行、家长、领导超过1000人。有朋友跟我说,专家、家长、领导来参观,没有什么问题,但同行来参观,你要慎重,他们可都是你的竞争对手。我不以为然。一来好东西要大家分享,这点胸怀都没有,还办什么教育。二来这里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技术,纯是用心而已。如果用心做教育,用心办学校,不参观你这所学校也可以做得这么漂亮;如果没有用心,参观一万遍也学不来。我的学校大家可以看得见的这些东西,其实很多学校也都有,大家一看就学到了,不到我这儿看到,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捂着不让大家看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有我的底气。这个底气,是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体贴,是我对人性的把握和理解。做教育,办学校,关键是要顺应人性。我做教育这么多年,总结了一条:凡是直接冲撞人的本性的,不管以什么名义,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按照这样的思路办学校,总会在一个什么时间、一个什么地点,让人不舒服,让孩子无所适从,让学校异化。这样的学校,终究是办不好的。反过来,凡是顺应人的本性的,凡是理解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凡是尊重孩子这一个个体的不可分割性,凡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总是能走得长远,终究能成大器的。
这些话,听上去容易给人抽象的感觉,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还真不知道在说什么。下面我以我们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三角木地板”为例来说明之。
在学校,学生最喜欢的就是青青的绿草地。我们学校不大,但我尽可能安排了大大小小好多块草地,有的地方甚至是见缝插针式。这些一块一块的草地,由校园内一条一条的道路分割而成。这些道路与草地相接,但孩子们走在路上,没有人会在草皮上践踏。因为孩子们知道,有路可走,践踏草皮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路总是会要拐弯的,于是在草地和道路交界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尖角。孩子们在拐弯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在这个尖角上踏过去,于是这一个尖角的草地上,终有一天被踩成一个硬硬的土块。毫无疑问,这是校园里的一个疤,不好看,也对孩子们形成“不踏草皮”的信念是一个捣乱。
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在许多学校都有。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是学生一踩坏,就让工人去补。在社会上这种“踩而补之”的办法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学校是教育人的,这种“你踩我补”的方式是对孩子“践踏草皮”行为的一种纵容,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对学生加强“不能践踏草皮”的教育,甚至处罚。我们这样做过。我们调整了学校的监控镜头,对着若干个这样的部位连续不断地拍摄,然后放给学生看,组织学生就此种情形开始讨论。刚开始的几天是有效的,但是过了几天,效果又归于零。孩子经过这些拐弯的地方,完全没有意识,这一脚(真的就是一脚)是踏在草地上的。有大块草地,同学们不会去践踏的,因为他是有意识到这是在路践踏草皮的。但这里的一只角,他直接踏过去,他没有意识到他在“践踏草皮”。于是有同事提出,干脆在所有拐弯的地方,也铺上和路面一样的大理石,这样不就既方便学生经过又没有践踏草地吗?我们在最主要的一个拐弯处做了一个大理石的“三角形”,我们想实验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效果。一个多月观察下来,我们发现:这个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有学生直接从草地踏过去,只不过过去是拐一个小的弯,缩短了他要走的路,现在拐一个更大的弯,更多地缩短了他要走的路程。我曾问过一个路过的同学,他回答我:我没有踩草皮呀。当我指出他刚才确实是踩了草皮后,他回答我说,好像是踩了一脚。
我们研究下来,觉得应该在这个拐弯处,设置一个提醒。提醒路过这里的同学,你在拐弯的时候,为了少走这几步路,你践踏了草皮。我们在一些拐弯处树立了一个提示牌。效果非常好。但是,校园里到处是这种警示牌,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破坏了校园的整体感和美观,更重要的是,这与我的理念也相冲突。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少用语言,而通过环境本身的暗示和规范作用,效果会更长远,也更春风化雨,更深入人心。
我们要寻找一种方式,既有提醒作用,又一切都在无言中。能不能有一种方式,既可以让孩子们从上面踏过去,又是对孩子的一个提醒:你现在已经走在一个过渡性的区域,再往里走一步就是在践踏草地。我们想到了防腐木地板。我们在校园内所有道路拐弯处,都铺上这样的三角形的木地板,孩子们可以在这上面走过去,但它毕竟不同于大理石铺就的道路,它是一个过渡:它的存在,就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再跨过去了。
我们先在一个路口铺上这种三角木地板,我们老师在楼上观察了一个多小时。老师们吃惊的发现,这块木地板是可以踩踏的,但是真正从上面踩踏过去的同学,反而比原来铺草皮的时候少。
有一次,我逮住一个小同学,我问,你是可以从这块木地板上走过去的,你为什么拐了一个弯,没有踩在它上面呀?小同学回答我:我怕不小心踩到草地上。
孩子的心真是纯真无瑕的宝玉。过去,我们只知道孩子的纯真,没有想过她们更是宝玉。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心纯真,所以就随便往上贴我们想贴的东西。孩子的心更是宝玉,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地呵护。实际上,只有当我们把孩子的心当作宝玉来小心呵护的时候,孩子们才愿意接纳我们教给他们的东西。“不要践踏草皮”这是对的,但我们粗暴地塞到孩子的心灵里,孩子会受到伤害,即使是对的东西、好的东西,孩子也不会接受,他会本能地反感,所以他开始无视这些提醒和教育。我们用一个“三角木地板”,呵护了孩子的心,也维护了孩子的纯真。我想告诉你,不要踩草皮,但我小心地对你说,我没有大声地、威严地对你说,我只是默默地在提醒。实际上,你真的在这块木地板上踩过去,你也没有犯什么错,但是你要意识到,这是在提醒你,再往旁边一点点,就会踩到草皮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考虑我们教育的内容正确性和必要性,我们更要考虑这种教育的可接受性。任何教育内容,我们都先要用我们的心把它捂热后,再传递给孩子。我把这种考量,称之为“教育的温度”。
2018年3月
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回顾
第六期连载
获赠书名单
李海林校长著《岛上学校》获得者 :
带露梅花(微信昵称)
获得新纪元校园主题明信片的读者共五位
1、Ella
2、斑马的天空
3、玮玮
4、Shali
5、梅子
请各位获奖读者将邮寄地址、姓名及电话留言在微信公众平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将《岛上学校》、新纪元校园文化主题明信片邮寄给您。
赠书规则
1、留言内容健康向上。
2、入选留言在72小时内获得最多的点赞送出一本由李海林校长签名的《岛上学校》+新纪元明信片一张。前十期连载的微信文章每期送出一本,共计送出十本《岛上学校》
3、入选留言在72小时内获得最多的点赞的前五名读者获得一张新纪元校园文化主题明信片,每期都有不同的设计样式更新。
4、统计截止时间以微信文章推送时间+72小时为截点。
5、获得赠书及明信片的读者,请将您的邮寄地址、姓名及联系方式留言给新纪元微信后台,学校工作人员会与您电话(微信)确认。(您的隐私信息我们将做到严格保密)奖品将在一周内寄出。
6、上海周边地区获奖读者,欢迎您来我校领取奖品。我们将迎接您的到来,更多精彩故事等你来挖掘。
7、获奖截图及名单(微信昵称)将在下期连载中公布。
学校热线:021-59430168
学校地址: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陈西村1518号
本期活动送出的新纪元明信片样板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Shanghai New Epoch Bilingual School
NEBS
021-59430168
高于见识 雅于品味
纯于德性 正于言行